当前位置:石家庄鸿景不锈钢雕塑厂 >> 雕塑知识 >> 浏览文章

雕塑艺人在不断自我否定中追求........

  杨振宁雕塑是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获奖作品,这件作品被永久收藏在安徽省美术馆,它的问世在艺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创作时他三根脚骨断裂,最终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在马鞍山有这样一个人,常年与泥巴打交道,在国内艺术界小有名气,他就是“神唐塑”的创始人--唐亚明。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毕生从事于理论物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杨-巴克斯特方程成了物理学的经典。因断言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的贡献举世瞩目,在理论物理领域有着开拓性贡献。)
  唐亚明说,历史题材的人物雕塑不仅要用身体的体积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更重要的是要在人物面部形象的塑造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在注意整体形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人物表情与五官的微妙变化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统一。强调人物形象的生动,不是一具模型,而是一个有着灵魂的、让人尊敬的形象。
  在动手塑造前,唐亚明反复研究要表现人物的图片资料,领会表现对象的形神关系,走访杨振宁故居。努力做到表现对象的音容笑貌完全呈现于脑海,人物的精神气质也仿佛可触可感,整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而在动手塑形时,却完全抛开照片。从艺术相通性原理的角度理解,这大概就是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言“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要表达的真实涵义吧。这样雕塑出来的作品生动、耐看、经得起推敲。有意在形的表现上柔中带刚。在表现他的睿智目光时,唐亚明在上眼皮处采用几个面的概括处理;在下额及嘴角处理上,并有意用比较硬的手法,来强调他坚毅的性格;在衣纹上以概括成大的面来强调动态,腿部的衣纹采用比较硬的形表,展现杨振宁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科学高峰;西服有意加长了一点,可强调杨振宁的身体语言及气质的表达。
  这样的作品就一般而言,对室外的大型纪念性雕塑人物的处理有8、9个头的比例。但他认为,放置在室内的人物雕塑要接近真实。考虑到底座很低,只有5cm,以及杨振宁老先生的身体比例,采用了近7.3个头的比例,有意识地把下半身拉长了一点,这样可更好的表现杨振宁的体态。
  雕塑的放大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需要一边放大,一边调整。唐亚明在其他作品创作中,从骨架焊接到上大泥都是助手完成的,他只需站在下面指导即可。而这一次,上述过程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虽然非常辛苦,但也在对整体形象的掌控上,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当然,在放大过程中,由于雕塑的体量较大,塑形时只能看到局部,形与形的比例关系很难判断,要不断地走下架来看效果、作调整。
  有一次,在下架时唐亚明意外摔倒,左脚趾骨折断了三根,痛苦万分。拖着一只不能动的左脚,躺在病床上,想想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种种艰辛,终于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心情极差,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当在病床上看到中国选手陆浩杰在奥运会比赛中双肘受伤仍坚持比赛,最终夺得银牌时,一种不服输的念头猛然袭上心头。他毅然下床,来到了创作室,拄着拐杖继续坚持创作。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感觉是痛苦的,也是充实的;是疯狂的,也是充满理智的。
  马鞍山市文化委来看望他时说:“你带伤工作,这件作品肯定是有血有肉的。”脚部有伤,给下架观看带来了诸多不便,直接导致了雕塑工作的效率低下。咬牙坚持了近三个月,终于将放大的作品初稿完成了。在最后调整完善整体效果的细节工作中,经历了今年最热的一段时间,雕塑泥很快就会变得很硬,工作强度增加了,工作起来很吃力,这给调整、修改增加了难度。但我一直咬牙坚持着、守望者、追寻着……
  在《物理学大师杨振宁》雕塑创作过程中,唐亚明三易其稿,痴心不改;数夜不眠,纯情永在。个中的动力何在?就是“把雕塑当事业干,把作品当亲人看。”因为,雕塑是我的生命,雕塑是我的全部……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否定,这不是因为自己不自信,而是因为自己对于经典的一刻也没有停息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息的渴望……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复杂微妙的创作心理,同时,始终告诫自己要保持物理意义上的空间真实和美学意义上的真实生动,他始终努力将这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终于创作了近乎完美的精品。
更新时间:2016-3-3 7: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