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本期评点的展览有上海昊美术馆的“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呈现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是如何借助科技对经典图像进行重新想象;北京金杜艺术中心的“国际艺术家电影系列放映1”以艺术影片来体现艺术家对社会性别的另类关注和深入探讨;英国泰特不列颠的“迈克·尼尔森: 资产剥离者”则呈现了当代艺术家迈克·尼尔森则以机器装置作品来呈现英国近代“风景”。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
展期:2019年3月23日- 2019年6月2日
地点:昊美术馆(上海)
票价:100元
点评:展览试图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并通过机器的视角再次发现自然与古典图像。尽管作品未必是充满着“科学”感,但展览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观展体验,让人在经过数字模拟化处理的古典图像中穿梭,感受“古典雕塑”,聆听莫奈花园里的声音。
评星:三星半
意大利艺术家夸尤拉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来探索艺术,并借助着最新的科技对经典图像进行重新想象。
此次昊美术馆的展览“非对称考古学:凝视机器”是艺术家对过去进行了重新想象,并通过机器的视角再次发现自然。这种对过去的重游,意在排除了人类的主观视角,透过客观的机器之眼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展览由八部分组成,涵盖11组多种类型的作品,包括数码版画、影像、雕塑和机器人装置。
在夸尤拉的作品中,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古代大师绘画和巴洛克式建筑等古典艺术形式偏离了原有的图像语义,再生成为数字抽象作品。展厅入口处,白色“雕塑”《拉奥孔》和穹顶“壁画”《地层》极具吸引力。这两件作品均是艺术家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所得的古典“雕塑”和“油画”,重建为当代抽象作品。
夸尤拉作品,《地层》
在拐角处,则是其装置作品《雕塑工厂》。《雕塑工厂》的灵感来自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这一技术概念。展览将大型机器人现场表演引入公众视野,展现了17世纪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巴洛克杰作《普鲁托和普洛舍宾娜》的无限变化可能。观众可以在展厅内看到机械臂是如何进行数字雕刻的。夸尤拉表示,“机械手臂看上去就像人的手那样在雕刻作品,这样会拉近机械与人类的关系。”
夸尤拉作品,《雕塑工厂》
展厅后半部分则是夸尤拉正在持续创作的项目《遗存》、《漫步》和《夏日花园》。这些项目重新审视为人熟知的自然视觉语言及风景画传统构图。通过数字渲染,全新的景观托生于由高精度激光扫描仪和相机捕获的高分辨率的实际自然景观:《遗存》观察了19世纪后期的露天画派;《夏日花园》和《伪装》则唤起了克劳德·莫奈的法国印象派意象。
尽管打着机器、科学的旗号,但作品并非是那么的“人工智能”,也并非呈现高科技,抑或是未来感。但不得不说,借助计算机重现的图像的确脱离了原初的语境,它们既不真实也非虚拟。与如今太多的关于未来、关于VR、又或是呈现社会问题、概念化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比,此次展览可谓是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观展体验,让人在经过数字模拟化处理的古典图像中穿梭,感受“古典雕塑”,聆听莫奈花园里的声音。(文/小鹿)
国际艺术家电影系列放映1
展期:2019年2月26日-4月16日
地点:北京金杜艺术中心
票价:免费
点评:作为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这个项目跨越了国家的边界,三部艺术影片生动而具象地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性别的另类关注和深入探讨,在不同背景的观众中形成跨文化的性别议题交流。
评星:三星
金杜艺术中心围绕AFI今年的主题“Gender(性别)”展开了《国际艺术家电影系列放映1》展览活动和有关波伏娃“第二性”的哲学讲座。
事实上,“社会性别”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 )最早提出的,“社会性别”在英语中为“gender”,是一种文化构成物,强调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雌雄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如今关于“性别”的社会化塑造成了更为广泛探讨的领域,它超越了过去单纯以女性性别身份的议题,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探讨范畴。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也从不同层面探讨了性、性别和性取向以及自身身份的问题。同时,在生活中“gender”这一话题也被不同层次的职业和身份的人所讨论。
王韬程作品《访谈》
因此,金杜艺术中心以“国际艺术家电影” (AFI)项目为契机,邀请来自各个领域、各个群体的嘉宾为他们提供一个分享及对话的空间,展开一系列关于艺术、文化、社会等更广泛主题的讲座及工作坊。
艺术中心选送了中国艺术家王韬程的作品《访谈》(2017),将王韬程自己的浪漫幻想、跨文化和跨性别的联想投射到在哈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美术馆的历史性情境中。艺术家谈论东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这期间偶尔还会有一个“完美比例”的男人陪伴左右。这件作品强调了今天的社会如何通过过去和现在的艺术,来接受跨越文化和跨越身体身份的新认知。
瑞典艺术家特蕾莎·特拉奥雷·达尔贝里的作品《大使夫人》(2017),讲述的是法国大使夫人在布基纳法索的瓦加杜古舒适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大使夫人被困在特权生活中的感受,歌唱变成一种隐忍和坚持她梦想的方式。
特蕾莎·特拉奥雷·达尔贝里作品《大使夫人》
最后一件作品则是由艺术小组姆旺吉·胡特尔拍摄于2009年的《穿越伊斯特利》。影片拍摄于内罗毕一个主要居住着索马里难民的小镇里几条积水的街道,在姆旺吉·胡特尔所谓的“游击行动”中,英格丽德·姆旺吉打破了社会行为的惯例,以非理性的行为面对公众。围观的人群尽最大的努力让开道路,作品试图提醒屏幕前的观众,他/她在与社会贫困保持安全距离时所采取的特权视角。
笔者在与国际项目总监Tim Crowley交谈中得知,AFI并不以单一的规则选取作品,更希望以开放的文化视角呈现同一主题下的多样可能。中国艺术家王韬程作品的背景发生在荷兰的美术馆仓库中,中国艺术家谈论欧洲艺术史对自己的影响,呈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氛围。瑞典艺术家特蕾莎采用了电影式的大制作,讲究的布光和清晰的线索看起来像是一个BBC的纪录片。而与之不同的是,纪录片往往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她的作品就在大使夫人的演唱中抒情地结束。肯尼亚艺术家姆旺吉的作品更像是一个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即兴表演,朴素的质感也是非洲地区经济文化的写照。女性在传统的社会里往往扮演母亲、教师这样的角色,她也正是用表演强行干预人们对“性别”这个议题的关注。
事实上,在AFI的成员名单中,有来自印度、土耳其、阿富汗等国家的机构,“性别”的问题在一些地区直接被理解成“女性”的问题。AFI根据不同地区机构的文化特点,将分配不同的作品在各地放映,金杜艺术中心的3个作品将持续至4月16日,5月项目空间将放映新一批艺术家电影。(文/丁宁)
迈克·尼尔森: 资产剥离者
展期:2019年3月18日-10月6日
地点:泰特不列颠
票价:免费
点评:利用已发现的工业遗产,迈克·尼尔森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英国近代风景,其中充满了文化,社会和个人典故。在《卫报》评论员看来,这些机械装置共同构成了英国历史的独特纪念碑。
评星:四星
近日,迈克·尼尔森的个展正在泰特不列颠举行。他将Duveen画廊的宏伟空间变成了雕塑场和资产剥离者的仓库。 他精心挑选了战后英国的物品。这些物品构成了他的童年,包括巨大的针织机、从前军营中剥离的木工,涂有钢质的遮阳篷和医院的门。展览试图将新古典主义的画廊变成了一个纪念碑仓库,以及一个失落的时代所代表的社会愿景。
展览现场
尼尔森对他所选物品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其物质特质感兴趣。 他解释道:“该展览将这一典故与英国历史编织在一起。 它向我们展示了工业时代最后蚕食的人工制品。”
迈克·尼尔森两次获特纳奖提名,曾代表英国参加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其最出名的是他的精心建构的大型建筑式虚拟装置。他善于利用废弃的日常材料,例如:木材,家具,杂志和衣服,建造出规模庞大的、具有高度建筑学特征、并带有地点特性的装置艺术作品。观众会不确定故事将如何结束。在过去,他会唤起某个特定角色或群体的存在,而现在,他试图召唤一个完整的国家和时代。
在泰特英国的Duveen画廊的巨大空间中,数十座工业雕塑像立石一样崛起。 一个巨大的缝合装置看起来像Brobdingnag缝纫机;被颠倒的铁车变成了忧郁的轮椅……你会发现自己正凝视着巨大机器的内部,被一种奇特的闪光所吸引。 里面是一个微型景观,奇怪的粒子在黑暗中像煤一样闪烁。它们曾经是机器里的残留物。
展览现场
在《卫报》评论员劳拉·卡明看来,这是迈克·尼尔森的杰作,“如果尼尔森没有创造和安置这些雕塑,那么你可能并不会想念它们。 例如,这些景观就像是天气,通过扭曲的细线,看上去就像是康斯坦布尔或特纳笔下的倾盆大雨一样。 这些典故既有文化、也反映着社会和地域。它们是一部巨大的英国史诗。”
这里有许多无法运作的机器。它们被复原出来,依旧有着精致的曲线,体感。这些机器上有人工的痕迹,有指纹和潦草的数字,曲轴和手柄上肉眼可见的铜锈随着工人的日常触摸而变得光彩照人。磨床、泵、铣床、钻头和锭子,这些创造品是为了创造出让我们使用、穿戴更长时间的东西。在泰特不列颠,它们可以与周围的艺术品混合展出。每个元素都是一个独立的雕塑,包括最后那件机器斗牛犬,它们共同构成了英国历史的独特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