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石家庄鸿景不锈钢雕塑厂 >> 最新资讯 >> 浏览文章

他是输变电行业的雕塑家

  在生产一线,机器能减少工人繁重的劳动,但有些细节是机器做不到的。王振鹏就是那位弥补机器不足的人——他用手去感受瓷制绝缘子的薄厚,用手修刀一毫米一毫米去修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他是输变电行业里的“雕塑家”。
  坚守修坯岗位20年
  带出很多优秀徒弟
  王振鹏是西安西电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湿法制瓷车间修坯组组长,在修坯岗位上,他子承父业,一干就是20年。他和同事们“精雕细琢”,生产出的产品用在很多大型输变电设备上,保障着供电安全。
  小时候,他曾跟着父亲到过车间,看着原本粗糙的土坯,在父亲手里变得光滑精致,他觉得特别好玩、特别神奇。“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上学时学了电瓷、车工,接了父亲的班。”王振鹏说,其实父亲内心不愿意他也做修坯工人,因为父亲深知其中的辛苦。
  走上工作岗位后,王振鹏体会到了这份辛苦,车间里有噪声、夏天温度高、干活的时候一整天都不能坐……但他能吃苦、有责任心,坚持下来了;他技术好、爱钻研,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40岁的他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候都奉献给了这个岗位,还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现在他的徒弟也带徒弟了。
  机器只能完成80%
  剩下的要靠人工来弥补
  4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他工作的车间,伴随着机器发出的噪声和陶土的味道,了解了他所从事的工种。
  在车间地面上,放着很多细长的圆柱形土坯,王振鹏告诉记者:“这是用黏土、石英等混合物做成的坯,土坯阴干后才能上机台。数控机器会根据事先输入的数据,旋转着做出棒形支柱绝缘子的雏形。”随着机器的匀速旋转,原本圆柱形的土坯,从上到下多余的陶土被旋出,柱体逐渐变细,慢慢变成一层一层间隔着的伞状柱体,成为成品的雏形。但这时机器只完成了80%,剩下的就要靠手工了,用人工来完成机器做不到的事。
  王振鹏走上机台,将手修刀搭在已经变细的柱体上。这一搭,王振鹏就知道能修下来几毫米;刀一搭上,很薄的土片就会落下。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需要很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术。“这个过程非常精细,因为即使只差一毫米都不行。修多了土坯就废了,修少了达不到要求。”王振鹏跟着机器的旋转一层层地修,修一根棒形支柱绝缘子土坯的过程大约要20分钟,其他不同型号的产品所花时间会更长,有的要1个多小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细心负责的态度使得他生产出的产品合格率非常高。
  手常年随着机器转
  就连指纹都磨浅了
  伞状的边缘也要修,让边缘从有棱角的状态变成圆弧。“修伞边时也要掌握好力度,轻了容易跳刀,在伞的边缘形成细微的波浪,重了人又会被旋转的机器带走,手感特别重要。”王振鹏说,这些都是非常细节的问题,有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是能摸出来。如果有类似的问题,就是不合格产品,因为这会影响产品的强度和绝缘性,用在输变电设备上,起到绝缘、连接输电设备的绝缘子可能会炸裂、绝缘性差等。
  伞面还要蘸着碱水用布抿,抿出的伞面要光滑无痕,伞的薄厚也有严格的要求。王振鹏用抿布包着伞,从手下转出的伞面马上变亮了,伞的薄厚也有了变化。
  他的手常年随着机器转,又被碱水腐蚀,就连指纹都磨浅了。“他们修坯岗上很多人都这样,上班时指纹打卡都打不上,公司专门改变了对他们的考核方式。”公司工会干事胡大鹏说。
  人工修坯环节结束后,产品雏形就算完成,再将其送进烘房,经过上釉、装窑烧制、检验、切割等环节,最初的圆柱形土坯就成为合格的产品,用到大型输变电设备上了。王振鹏说:“干了这么多年修坯活儿,每次看到我修过的土坯变成了合格的产品,我很有成就感。”
  刻苦钻研解决难题
  对产品精雕细琢
  在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钱东辉眼里,王振鹏爱学习、爱钻研、能吃苦。
  2013年,公司成立了一条生产3.6米以上产品的生产线,因为土坯高度高、又是空心的,在机器修坯的过程中特别容易断裂,再加上土坯壁薄厚不均容易往下坐,报废量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公司对王振鹏委以重任。
  王振鹏带领新生产线的组员一起不断研究﹑认真分析﹑共同摸索,整理了土坯水分、硬度等多项工艺参数,忙活了几个月时间,最终通过改进工装、调整内孔径、芯杆间隙、上下加工艺套等方式解决了壁厚差等问题,成功出产了第一批试制品。他还集思广益对设备的操作、安全保障、吊索具、坯架、起吊方法等进行讨论、改进,保证了生产安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在修坯岗位20年,王振鹏用一个个荣誉证书,书写了他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辉煌:西电集团西瓷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陕西省国资委优秀共青团员,陕西省国资委四有模范职工等,他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诠释了“工匠精神”。
  “别看他是一线工人,成天跟土坯打交道,但他干的是细活儿,就像雕塑家一样对产品精雕细琢,他是输变电行业里的‘雕塑家’。”工友们这样说。
  记者郭欣 实习生曹楚楚
  特别提示
  您身边有“大城工匠”就向我们推荐
  本报讯 (记者郭欣 实习生曹楚楚)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与西安市总工会携手,寻找生活或工作在西安的“大城工匠”。您身边要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具备“工匠精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行业内顶尖的技术人才,就向我们推荐吧!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在西安,有很多工作在一线的人,用自己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各行各业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展现了西安在培育“工匠精神”“智造”品质西安方面的努力,用精湛的技艺诠释了“工匠精神”。
  如果您身边或者您所在工作单位里有这样的人,就拨打88229999或87613476向我们推荐吧!
更新时间:2016-4-18 8:14:08